翰森制药交出了一份稳健的中报。
2025年上半年,公司实现收入74.34亿元,同比增长14.3%;溢利31.35亿元,同比增长15.0% 。同时,公司宣布派发中期股息每股23.16港仙,维持了稳定的股东回报 。
但增长数字并非这份财报的全部故事。
一个关键数据,定义了翰森的现在与未来:创新药与合作产品销售收入达到61.45亿元,同比增长22.1%,占总收入的比例高达82.7% 。
这一比例,较2024年上半年的77.4%再提升5.3个百分点,较2023年同期的61.8%更是大幅跃升了近21个百分点。这标志着翰森制药的业务结构转型已越过关键的转折点,其增长动能已彻底切换。
驱动这一深刻变革的是两大引擎:持续加码的内部研发与连续开花的外部合作。报告期内,翰森研发开支达到14.41亿元,同比增长20.4%,研发投入强度接近20%。截至中报,公司拥有现金及银行存款271.04亿元,充足的现金流也为未来提供了更多可能。
对外合作(BD)方面,继与GSK、默沙东(MSD)达成重磅交易后,2025年上半年,翰森再度与全球巨头再生元(Regeneron)就其自研的GLP-1/GIP双靶点激动剂HS-20094达成海外授权协议 。
如今,翰森的身份已经改变。它不再是一家正在转型的Pharma,而是一家以创新为绝对主导的Biopharma。
拆解翰森的收入构成,其增长并非由单一产品或领域驱动,而是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健康态势。抗肿瘤、代谢、中枢神经、抗感染四大板块共同构成了稳固的业务基本盘 。
抗肿瘤领域依然是翰森的绝对基石。
上半年,该板块实现收入45.31亿元,占总收入比重超过六成,达到60.9% 。
核心驱动力来自中国首个原研三代EGFR-TKI阿美乐®(阿美替尼)。报告期内,阿美乐®在国内新增两项适应症,分别覆盖了不可切除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巩固治疗,以及II-IIIB期NSCLC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,使其在国内获批的适应症数量达到四项 。
同时,阿美乐®在2025年6月获得英国药品与保健品监管局(MHRA)批准上市,实现了中国原研EGFR-TKI的出海里程碑 。
翰森对阿美乐®的生命周期管理策略清晰而长远。短期快速覆盖新增的辅助治疗人群,中期通过联合用药(如联合化疗一线治疗PFS达到28.9个月)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,长期则布局ADC、c-MET小分子联用等新机制,构筑深厚的护城河 。
代谢及其他疾病领域是上半年增长最快的板块,实现收入14.00亿元,占比18.8% 。
这一增长主要由BD合作项目的价值兑现所驱动。报告期内,翰森确认了与默沙东就GLP-1小分子合作项目收取的1.12亿美元首付款。这笔收入向市场证明了其研发管线的外部价值认可,同时BD战略也为公司带来了直接财务贡献。
这种模式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正向循环:核心产品的强劲销售为研发提供了充足的现金流,而研发产出的高价值管线又通过BD授权带来巨额回报,进一步充实公司财务,为更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奠定基础。
在中枢神经系统(CNS)和抗感染这两个翰森的传统优势领域,公司同样通过创新产品的迭代,维持了稳健的增长。
上半年,CNS领域收入7.68亿元,抗感染领域收入7.35亿元,均实现了约4.8%的同比增长 。增长分别由创新药昕越®(伊奈利珠单抗)和恒沐®(艾米替诺福韦片)的持续放量所带动 。
这两个板块的平稳表现,为公司在整体转型期间提供了宝贵的现金流和市场基础,是实现“软着陆”的重要保障。
翰森转型的底气,最终来自其研发管线的深度和广度。目前,公司正在推进超过40个候选创新药,开展的临床试验超过70项 。其管线布局全面覆盖了当前全球生物医药领域最前沿、最热门的赛道。
抗体药物偶联物(ADC)是翰森管线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,已经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“ADC军团”。
亮眼的是自研的B7-H3靶向ADC(HS-20093),该产品开发进度全球领先,已在中国就小细胞肺癌、骨与软组织肉瘤两大适应症进入III期临床研究阶段 。通过与GSK的合作,HS-20093的全球开发也在快速推进,计划于2025年进入全球III期,并开启与PD-1抑制剂的联合用药研究 。
另一款自研的B7-H4靶向ADC(HS-20089)同样进展迅速,针对卵巢癌的III期临床试验已经启动 。
此外,新一代的ADC项目,如靶向EGFR/c-Met的双抗ADC(HS-20122)和HS-20108等,也于上半年首次获批进入临床研究,公司在ADC技术平台上的持续迭代能力得到证明。
在全球最受瞩目的减重药赛道,翰森同样占据了有利位置。
其自研的GLP-1/GIP双受体激动剂HS-20094,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用于肥胖或超重适应症的III期临床研究,相关研究已累计给药超过千名受试者 。
2025年6月,翰森与再生元就HS-20094达成海外独占许可协议。翰森已于7月获得8,000万美元首付款,并有资格收取最高19.3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及未来的销售分成 。
与全球顶尖药企达成如此重磅的交易,不仅为翰森带来了可观的非稀释性资金,更是对该产品“同类最优”(best-in-class)潜力的权威背书。此举也巧妙地解决了翰森在海外市场进行大规模III期临床和商业化的难题,在减重管线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,尽早获得确定性现金重要性越来越高。
在肿瘤和代谢之外,翰森正在系统性地构筑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第三增长支柱。
公司采取了“引进+自研”并举的策略。从荃信生物引进的靶向IL-23p19单抗药物HS-20137,用于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,已于报告期内进入III期临床 。同时,自研的TYK2选择性变构抑制剂HS-10374,作为潜在的下一代口服自免重磅药物,也正在积极推进用于同一适应症的III期临床研究 。
翰森的转型最值得称道之处,在于其过程的平稳。
在业务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同时,公司整体营收规模并未出现剧烈波动或下滑,反而保持了稳健的双位数增长。
实现这一点的关键,在于公司对新旧业务的生命周期有着清晰的规划和精准的执行。
创新药的增长已经完全、且超额地覆盖了仿制药业务的预期收缩。根据最新披露的中报,2025年上半年,创新药与合作产品销售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82.7%。未来随着创新药与合作产品的持续商业化,公司增长会进入全新阶段,仿制药板块的收入规模将平稳换挡。
翰森的增长引擎已经彻底与仿制药业务的政策风险“脱钩”。
翰森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药企的转型之路:利用成熟业务产生的巨额现金流,为高投入、高风险的创新药研发持续输血,并紧跟创新药业务快速发展,精准地完成了新旧动能的切换。
2025年的这份中报,从财务数据、业务结构到研发管线,翰森制药已经具备一家成熟Biopharma的所有核心特征:以创新产品为绝对收入支柱,拥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后期管线,建立了可持续产出的研发平台,并具备了通过BD交易实现管线价值最大化的能力。
它的成功,为中国众多大型传统药企提供了一个清晰且经过验证的进化路径。未来,中国医药行业将会有更多企业尝试并完成这一跃升,而翰森制药已经在这条路上,立下了一个新的标杆。
Feel free to call us on
025-85998075
Drop us a line anytime at
sales@popebiotech.com,
and we’ll get back
soon.
Come visit us at 南京市江宁区科学园乾德路5号